热门问题
二次验证和客户端专用密码设置说明和操作截图, 请查看https://mail.v.zzu.edu.cn/coremail/cmcu_addon/2fa_2.html
客户端收发邮相关服务器信息配置:
服务器名称/地址:mail.v.zzu.edu.cn
IMAP 收信SSL/TLS加密端口:993
POP3 收信SSL/TLS加密端口:995
SMTP 发信SSL/TLS加密端口:465
在使用中碰到任何问题,请发邮件给 nic@zzu.edu.cn 或电话联系
网络信息中心用户服务部:67781506
常见问题
系统更新前后对cookie的处理有些不同,因此建议先清除一次cookie再使用(清除mail.v.zzu.edu.cn和mail.v.zzu.edu.cn域的cookie即可)。此外请检查浏览器是否设置了每次关闭时清除 cookies ,如果设置请自行调整浏览器设置。请检查本地电脑时间是否正确,如果错误请调整时间。
客户端软件在连接时均需要使用专用密码才可以登录。请在pc端进入邮箱【设置/安全设置/客户端专用密码】中生成专用密码后使用。
密码输入错误7次,账户将被拉入灰名单,待灰名单解除后可正常登录。
请检查是否设置有客户端软件使用POP3协议接收邮件,一旦使用POP3接收邮件,邮件将被设置为已读状态。
请检查是否使用微软outlook或foxmail等软件客户端,这些软件默认会开启垃圾邮件过滤功能,对收到的邮件进行过滤和处理。
不一定。"成功到达对方服务器"仅仅代表我校的邮件服务器已经将邮件送给了对方的接收服务器,并不能确保对方一定收到。如果对方未收到邮件,请将发件人、收件人、时间、标题等信息发给对方管理员协助查找未收到的原因。
请检查是否使用了Outlook、myMail等邮件客户端,这些客户端软件会从境外IP登录。
电子邮件安全使用小帖士
- 严格做到“上网不涉密,涉密不上网”
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,禁止使用互联网电子邮件传输或处理涉密信息。
- 重要文件做好备份,敏感信息请勿通过邮件明文传送
重要文件及时做好备份,避免因各种软硬件故障、勒索病毒和黑客攻击导致数据丢失。重要文件建议开启安全锁保护。
- 使用相对复杂的密码,同样的密码请勿在其他网站使用
定期修改电子邮箱密码,密码应包含大小写字母,长度8位以上,最好12位。发现有不正常的发信退信记录,第一时间修改登录密码。
- 使用SSL/TLS加密传输方式访问邮件服务器
我校邮件系统POP3、IMAP、SMTP、WEB等服务均支持SSL/TLS加密传输方式。使用加密传输方式能避免网络传输时的信息泄露。WEB访问时,使用 https://mail.v.zzu.edu.cn 连接服务器,并选择“SSL安全登录”。手机或PC端的邮件客户端访问时,设置对应的安全选项。
- 启用二次验证和客户端专用密码,减少密码泄漏的危害
启用二次验证和客户端专用密码后,即便登录密码发生了泄漏,黑客也很难登录邮件系统。
- 提高警惕性,谨防欺骗、钓鱼类邮件骗取重要信息
任何以邮箱停用、账号重新登记、系统升级、邮件迁移等名义要求提供邮箱密码的均为欺骗邮件,请勿相信。
对于来历不明邮件、不明内容的链接,请勿盲目点击或下载打开,谨防钓鱼邮件。
- 注意PC机或手机本身是否被植入监听木马等恶意程序
在PC机或手机上使用正版软件,关注是否异常。
关于防范勒索病毒的提醒
勒索病毒是一类攻击目标主机,将主机内文件进行加密的病毒。一旦感染勒索病毒,文件被加密后将不可使用,由此带来的损失将无法估量。勒索病毒在2017年5月全球大爆发后,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积极防御。随后,勒索病毒的传播较为隐秘,主要以邮件、木马、网页挂马的形式进行传播,并出现定点投毒,通过远程桌面登录入侵目标主机进行投毒等传播方式。
勒索病毒通常使用AES加密算法将文件加密,并将AES加密密钥使用RSA加密算法加密。无RSA私钥的情况下,几乎不可能解密AES密钥并恢复文件。
网络信息中心提醒广大校园网用户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,做好日常防范措施。为了防范病毒,安全使用计算机,网络信息中心建议如下:
定期异地备份计算机、手机中数据和文件,重要的文件务必保存一份离线备份数据。备份是防范勒索病毒和应对设备故障最有效的手段,备份的最佳做法是采取 3-2-1 规则,即至少做三个副本,用两种不同格式保存,并将副本放在异地存储;
安装和更新杀毒软件到最新版本,阻止已存在的病毒样本攻击(提示:windows系统启用自带安全软件即可,其它系统需安装第三方安全软件);
从正规(官网)途径下载软件,某某软件园、某某下载中心之类全部不可信,几乎全部带毒或者附带恶意软件;
不要打开陌生人或来历不明的邮件,防止勒索病毒通过邮件的攻击;
谨慎使用U盘等外接设备;
停止使用Windows XP、Windows 7 等,安全隐患多、系统已停止维护;
日常对操作系统及时更新,修复官方系统漏洞;
关闭不必要的共享服务和端口,如135、137、139、445、3389;
远程桌面和远程登录软件要谨慎使用,并避免低强度登录密码;
使用强密码和多因素认证,增加账户安全性。